恙蟲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稱叢林型斑疹傷寒(scrub typhus),因恙蟲又稱紅蟲故又名紅蟲病。早在漢朝,應劭先生的著作《風俗通義》中即記載:「恙、噬蟲,能食人心」。台灣地區有關恙蟲病的記載,在1908年首先由Hatori報告[1]。引發恙蟲的立克次體是類似細菌的病原必須仰賴活體細胞才能
生存,其致病主要為被帶有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的恙滿幼蟲(chigger)叮咬進入人體內而產生發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腺腫大,恙滿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潛伏期為6到21天,平均14天.
恙蟲生態

恙蟲的可寄生動物宿主廣泛,包括囓齒類、哺乳類(羊、豬、狗、貓)、鳥類(鳥、雞)等,其中又以囓齒類為主,寄生部位多為羽毛稀少、皮薄而嫩又潮濕的部位。恙螮滿屬蜱滿目(Acari),前氣門亞目(Trombidiformes) 恙滿科(Trombiculidae)蛛形綱動物(Arachnida),台灣常見的傳播病媒為地里恙滿(Leptotrombidium deliense)。體型微小,肉眼不易發現。恙滿由卵到成蟲發育約需2個月左右,壽命長短隨種類及環境而異約3個月至400天。恙滿好群居,有一定的向濕性,活動範圍很小,只能在一定範圍
內垂直和水平方向移動,可攀登到草、石頭或地面某些物體上或深入泥洞,如沿河兩側灌木、山緣草地、棄耕地、農田間的空地和雜草叢生的地區,所以恙滿的散佈主要為宿主的攜帶[3]。

流行病學介紹

恙蟲病是在亞洲及大洋洲流行的感染症,台灣地區的近年感染恙蟲病有增加的趨勢,91年至92年報告病例為1,920及1,760例,確定病例則為237及272例,各縣市均有病例報告,但主要在金門縣、連江縣、台東縣、花蓮縣及南投縣,而以花蓮地區的感染率最高,92年確定病例達60人,發生月份以每年5月至10月較多,感染各年齡層都有。主要病媒種類為地里恙滿(Leptotrombidium deliense),花蓮慈濟醫院疾病管制局病毒合約實驗室於2002年發現引起恙蟲病的立克次體新種,並解出其基因核酸定序,向全球基因銀行登記,註冊號碼AF516948「台灣本土第一株」(圖一)。這種本土型立克次體與全球基因銀行登記的6大類全然不同。這6大類提出地區多半為大陸或日本,而台灣的立克次體也一直被列為與大陸同一類;經實驗室證實,台灣具有新種立克次體,且與大陸的差異相當大。花蓮縣的調查其季節的分布高峰為9月及11月,6月份密度最低[4]。

致病機轉

人為偶然的宿主,人的感染機會與職業以及在感染地區的活動有關。主要的傳染方式為被具傳染性的恙滿幼蟲叮咬,恙滿幼蟲利用外消化方式刺吸宿主體液,當其肢刺入皮膚後分泌唾液,恙滿唾液內含抗凝血物質和多種溶酉每,可溶解刺入周圍的表皮組織使宿主之組織發生上皮細胞、膠質纖維及蛋白變性,恙滿在宿主上吸飽或刺咬的時間一般所需的時間較長,至少須一天以上,幼蟲吸飽後很快離開宿主,然後在宿主皮膚形成凝固性壞死亦即紅色斑狀疹(eschar)。恙蟲病立克次體(Orientia tsutsugamushi)進入人體後會造成在皮膚、肺臟、心臟、腦、肝臟等器官之血管炎或周邊血管炎,產生發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腺腫大、一星期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疹,恙滿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圖二),疹子由軀幹上部至四肢,數天後即消失,有時會併發肺炎及其它受侵害器官之嚴重程度之合併症[2,5,6]。

診斷與治療

恙蟲病立克次體的診斷上,需仔細推敲病人是否曾出入雜草叢生處所如山區、草地、田園等恙滿密度高的場所,以及病人從事的職業等病史資料。在臨床表現方面恙蟲病表現多樣,最明顯的症狀為無痛性的焦痂,但要注意的是,只有50%-80%的患者,在恙蟲叮咬處,才會發現潰瘍性焦痂,另外會伴有頭痛、結膜充血、甚至昏迷、休克等症狀。實驗室的判定包括多聚合酉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恙蟲病立克次體IgM上升、Rickettsia的分離、發病期及恢復期恙蟲病立克次體IgG抗
體四倍上升等[7,8]。

恙蟲病立克次體對氯黴素及四環黴素的感受性頗高,因氯黴素副作用較大,目前多用四環黴素tetracycline (250-500mg Q6h)或長效性之doxycycline(100mg Q12h)及minocycline(100mg Q12h) 。新一代的quinolone藥物包括levofloxacin (500mg Qd)及moxifloxacin (400mg Qd),在臨床上對恙蟲病的治療效果也不錯,治療時間須7-10天[9]。

防治方法

可利用個人防禦方法,避免被具感染性的恙滿叮咬:包括穿長袖衣褲、靴子、手套等;若在高危險地區則最好穿著浸潤有殺恙滿藥(permethrin或benzyl benzoate)的衣服及毛毯和施用防恙滿劑(diethyltoluamide, DEET)於皮膚表面,每日沐浴換洗全部衣物;如發現手、足等部位有被咬的傷口,可塗抹含有抗生素物質的軟膏,減低發病。恙滿的控制部份可剷除雜草,尤其在住宅附近,道路兩旁以及田埂等人群接觸頻繁的草地。在特殊地區如營地周圍的地面、植物、礦坑建築物和地方性疾病的流行區,使用環境用藥消滅恙滿。於恙滿密度降至相當少的數量後,即進行滅鼠工作,以降低人類暴露於恙滿的感染機會。

對病人、接觸者及周圍環境的管制部分,依傳染病防治法,應於一週內報告報告當地衛生主管機關。病患不需隔離。在環境管制方面於高危險地區施行剷除雜草、曝晒陽光、改變恙滿生活 環境以減低其密度。

至於流行病的防治,在感染地區,嚴格執行預防措施:勸告閒人勿進入該地區活動,並呼籲在該地區出入之工作人員或居民,一有發燒和初期的症狀應立即就醫接受治療[2]。

結 論

恙蟲病只會經由恙蟲傳染,不會人傳人,因此不須隔離。恙蟲病除了患部發炎外,併發許多併發症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而喪生,但由於恙蟲叮咬的傷口不痛也不癢,且經兩週潛伏期才會出現高燒、頭痛、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狀且和A型流行性感冒症狀類似,加上焦痂大多是出現在隱密處,較不易發現所以常被誤診。早期發現早期正確治療,死亡率可由30-40%降至零。

恙蟲病治療不難,只要用對抗生素大約兩天左右即可退燒。由以上兩位個案為例,診斷時曝觸史的詢問及身體隱密處的身體檢查非常重要,早期發現正確的使用抗生素,病人可很快的由危急的情況復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