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的陳先生突然右腿無力走路,本來以為是血糖降低導致,檢查才發現是腦動脈狹窄,造成缺血性中風,經氣球擴張術重塑血管後,走、跳已無大礙.動脈狹窄好發在「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身上,患者單側或雙側肢體若出現無力或麻痺時,應儘速就醫,避免中風的危機


            缺血性中風是血栓(血塊)阻塞腦動脈,引起腦部組織缺氧,常見的症狀是單側身體不協調、眼歪嘴斜等。但有部分急性但症狀較輕的缺血性中風患者,往往因自身及親友都未能查覺,延誤35天後才就醫。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調查發現,僅有近3成的缺血性中風病患,發作後能在3小時內就醫,有近七成都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此外,若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也會

成為缺血性中風的高危險群。

 

 

由於缺血性腦中風發作前是有徵兆的,若要觀察自己或者親友是否中風,可以用「FAST」四步驟來加以檢驗:

1、「F」是指FACE,也就是觀察臉部表情,看看微笑時是否兩頰不對稱。

2、「A」就是ARM,也就是看雙手抬高平舉時,觀察是否一隻手會無力垂下來。

3、「S」則是SPEECH,看說話表達時是否清晰完整。

4、「T」是TIME,一旦出現上述的症狀中的任何一項,請記得明確記下當時時間,並立刻就醫,爭取治療的最佳時機。

有高血壓、糖尿病或相關病史者,更要慎加防範與控制,一查覺不對勁請立即送醫。萬一不幸誘發中風,最好能在3小時內的黃金時間搶救治療。平時則注意保暖要作好,留意血壓變化,並注意中風徵兆,別讓一時疏忽造成一輩子的憾事。

 

 時機。

 

           

衛生署統計,腦中風排名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每年平均約有三至五萬人發生中風;中風患者高達八成是缺血性中風,且隨著高齡化有逐年增加趨勢。缺血性中風患者中,15%至20%肇因於頸動脈狹窄,使得無明顯症狀、易被忽略的頸動脈狹窄成為增加中風風險的最大無聲殺手。

 

    年滿六十、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有抽菸習慣民眾,都是腦中風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頸部超音波健檢;而曾中風者,不論恢復情形如何,都應定期頸部超音波。

     基本上,頸動脈狹窄管徑在50%以下者,只需每年定期追蹤、監測,但若狹窄管徑超過70%以上者,就應立即接受積極治療;至於曾中風者,一旦頸動脈狹窄管徑達50%以上,也應接受治療。

  除口服藥物治療外,治療頸動脈狹窄一般常用外科手術取出斑塊或使用頸動脈支架放置術打通堵塞血管,健保均有給付。其中外科手術因麻醉風險高,患者接受度較小。

  單從治療後的再中風率比較,口服藥物治療的一年後再中風率約為10%,而頸動脈支架放置術則為1%,與一般常人罹患腦中風機率相當,可說是目前較理想的治療方法之一。

  相較於外科手術時間平均花費兩三個小時,術後須住院一周;頸動脈支架放置術手術時間僅需一小時、傷口只有原子筆心大小,患者第二天就可回家休養。

  儘管遠比傳統外科手術治療便利,但頸動脈支架放置術也存在風險,即置入支架過程中可能加速動脈硬化斑塊崩落,反引發中風.只要配合血栓保護裝置、攔截斑塊流進腦部,事實上,風險不到2%,較外科手術的8%低,患者不必過度擔心。但天生或因老化造成的血管過度彎曲,導致支架無法順利放置至定點,以及動脈嚴重鈣化患者,都不適合接受頸動脈支架放置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