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術語,明、清的官窯瓷器,足背皆削得滾圓,以雍正器最典型,足背圓滑光潤,俗稱泥鰍背。康熙以後民窯精品也有泥鰍背。

     封建時代曾以全黃為皇家至尊之色。因此,除宮廷用器,皆不可使用全黃之色。明代黃釉瓷器產生於明代宣德年間,到明代成化、弘治時期達到了最高水平。這種黃釉以鉛為溶劑,以鐵為著色劑,在低溫下燒成。由於黃色嬌嫩欲滴,亦稱“嬌黃”。浙江省博物館編《徐龍珍藏歷代名瓷》收錄一件“明宣德黃釉盤”,極為珍貴。

    康熙時期,內務府琺瑯作已使用從西洋引進的銻黃作為琺瑯彩瓷器的彩料和色地。檸檬黃釉始創於清代雍正年間,由於這種黃釉的顏色比傳統澆黃釉更為淺淡幽雅,故又稱為“淡黃釉”。檸檬黃釉是以氧化銻為主要呈色劑的低溫色釉。清代文獻稱之為“西洋黃”、“洋黃”。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紀事》記載了“歲例供禦”的五十七種彩、釉,其中的“西洋黃色器皿”所指便是檸檬黃釉。

    雍正黃釉器雖不像弘治時期施釉肥潤,色澤明快卻勝弘治一籌。此盤內外施黃釉,施釉細膩而均勻。釉色為檸檬黃色,清朗明快,是典型的“中央正色”,是傳世所見雍正朝檸檬黃釉盤中質量最好的。

    雍正時期的禦窯瓷器達到了最精巧、最細致的境地。此盤花口,折腰,淺圈足。內外壁由口沿到足底邊呈18片仰蓮形,盤心亦呈18片蓮瓣形,正中淺浮雕16孔蓮蓬,紋飾精巧細致,別有新意。盤內外壁刻繪的線條,婉轉流暢,極富動感。器型比例協調,盡顯“曲線之美”。整器宛如池中盛開的一朵蓮花。微風過處,倣佛送來縷縷清香。

    此盤盤形規整,徑29.3cm,胎質潔白、細膩,修削精細。底足處理略帶圓型,具備典型的“泥鰍背”特徵,同時底足的內、外墻基本處於同一平面。足內書:青花雙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清代雍正年間,六字雙行雙圈款時間出現略晚。雍正官窯楷款的筆畫有兩種:一種橫細豎粗如宋體;一種橫豎粗細一致,此盤當屬後一種風格。細察此款,筆畫橫平豎直,“清”字兩右斜點後上提;“雍”字首點為短豎且向左傾斜;“衣”字略去一點;“制”字提筆和短撇相連。款識青花發色純正,結構平穩,字體書寫爽利,筆力雄健。綜合分析,此盤款識當屬成熟的雍正禦窯款識寫法。

    用花形做器物造型是我國瓷器的傳統裝飾風格。蓮花俗稱“佛花”,蓮瓣紋是佛教文化影響下流行的紋飾。雍正時期佛教紋飾較為常見,這與雍正皇帝篤信佛教有關,據史料記載,雍正年輕時曾僱人替自己出家,並出資修建了西山大覺寺。即位之後雍正繼續尊佛,自稱破塵居士、圓明居士,公開招募了十幾個門徒談佛說經,甚至直接任命寺院主持,賜佛以封號,刊刻佛經,親自為經卷作序等。故雍正禦用瓷器上用蓮花紋裝飾,自有其淵源和依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怪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