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古董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Sep 13 Fri 2013 17:57
  • 苗刀











          苗刀又稱雙手刀、「御林軍刀」。並非苗族人使用的刀,普遍說法是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之故而得名。然據考證,苗刀是指苗山之鐵*25鑄造的寶刀*26
原先為自漢發展至唐的陌刀,在日本,長刀逐漸演化為今天的日本刀。宋元唐刀、雙手刀術消散,存者保藏不現,不易輕傳,故流傳不廣。*27明代與倭寇之日本刀對戰不利*28,戚繼光引進倭刀、認真總結了日本刀法,同時,又在民間挖掘整理其長刀刀法,於是明長刀復興。
苗刀雙手握刀,大開大闔,善於連續進攻*29;不同於其他花刀,也不同於日本刀刀法。*30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3 Fri 2013 17:08
  • 銀槎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3 Fri 2013 16:28
  • 汝窯

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地處汝州而得名,所燒陶瓷精美絕倫,在中國陶瓷史上享有盛譽。北宋後期,汝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簡稱汝瓷。 汝瓷燒制于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寧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間。後因宋金戰亂而失傳,南宋時汝瓷“尤難得”,傳世品全世界僅存60余件, 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國、日本等博物館收藏,為舉世公認的稀世珍寶。汝瓷胎質細膩,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觀其釉 色,如雨後天藍色的晴空,溫潤古樸;撫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表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在光照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的 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汝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古樸、典雅、凝靜、大氣,象徵著純結、平安、吉祥和富貴。對汝官瓷的擁有和欣賞,體現 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文化層次和藝術涵養。汝瓷燒制技術失傳800多年,近年來倣燒成功,使天青釉重見天日。

    北宋以來,由於汝窯青瓷工藝的迅速傳播,先後在豫西和豫西南各窯口相繼燒造青瓷,為了贏得信譽,除注重技術的交流、引進其他窯口的先進工藝技術外,各窯還 根據自己的擅長有所創新。汝官窯以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晶瑩多變取勝。民窯則以刻、印花卉圖案的裝飾來表現,不同的窯口,在瓷面的裝飾方法及其藝術風 格上各有韆鞦。如:寶豐清涼寺窯,為北宋宮廷燒制的御用汝瓷,不僅製作講究,工藝精湛,而且釉藥渾厚,光澤柔和,其釉面裝飾獨具特色。因汝瓷內有瑪瑙為 釉,其色光澤瑩潤多變,出現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藍、月白、蝦青、艾青等。釉面的沙眼顯露了蟹爪紋、魚子紋和芝麻紋,器表還有魚鱗狀的開片,更顯得 造型古樸。釉面在陽光下觀察,釉中多布紅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象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挂,真可謂珠聯璧合,巧奪天工。寶豐窯的刻花 工藝別具一格,既先用刻花手法刻出輪廊、花葉筋脈用蓖劃紋加以映襯,這種工藝效果顯得主題突出,紋飾富有立體感,此類產品應係寶豐窯的最佳製品,其線刻龍 紋裝飾,更應是寶豐清涼寺窯之佳作。

  寶豐窯民用瓷的裝飾,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以印紋居多,紋飾清晰,碗內模印花卉紋飾均在六等份或十等份的框線之內,每格安排一組折枝花卉, 構圖嚴謹,圖案規範。纏枝和折枝菊花紋較多,碗心多印團菊,波浪紋中除以圓圈形為主以外,也有別的圖案,有的用海螺加以點綴,印紋中多為陽紋,並以蓖點紋 加以襯托;陰紋印紋者,輪廊線條較粗,不加其他裝飾,只有花葉輪廊,裝飾效果呆滯,因此產量有限。

  由於汝窯採用支釘托燒的疊燒技法,創造了印花青瓷的獨特裝飾風格,使之成為中原地區的重要窯口之一。特別北宋以來,瓷業昌盛,各窯口相互競爭, 汝窯印花青瓷工藝,傳遍四方。汝瓷的裝飾,豐富多彩,在民間倍受歡迎,所以各地競相仿製。從目前考古調查獲知,河南地區宋元以來為民間燒造青瓷的窯口,有 原汝州地區的臨汝窯、魯山窯、寶豐窯、郟城(即今郟縣)窯,還有許昌五樓村窯,禹縣鈞臺窯、新安城關窯、宜陽窯、內鄉大窯店窯以及黃河以北的焦作窯、鶴壁 窯、安陽窯等,這些窯口,各具有不同規模,其裝飾技法和藝術風格亦各有特色。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絲楠木簡介

金絲楠,是非常珍貴的優質良材,而其生長規律又使大器晚成(生長旺盛的黃金階段需要 60 年)。由于木材的光澤很強(特別是在刨片時有明顯的亮點,有人據此為金絲楠),即使不上漆,也越用越亮。樹皮薄,有深色點狀皮孔;內皮與木質相接處有黑色 環狀層。由于早先楠木多是大料,而且樹直節少,紋理順而不易變形,千年不腐不蛀,所以名列硬木之外的白木之首,其木質價值也在一些硬木之上。

金絲楠木名氣很大,是我國特有的珍貴木材,但絕大多數人只是聽過沒有見過。因為自古以來金絲楠木就是皇家專用木材。歷史上金絲楠木專用于皇家宮殿、少數寺廟的建筑和家具,古代封建帝王龍椅寶座都要選用優質楠木制作,民間如有人擅自使用,會因逾越禮制而獲罪。

金絲楠木鑒別

鑒定金絲楠木,有下面三種方法:一是用鼻子聞,金絲楠木屬樟科,新砍的料帶有淡淡地像樟木又區別于樟木的氣味,二是用手掂,金絲楠木密度大,手感沉重,重量上跟紅木不相上下.三是用眼睛看,金絲楠新料色澤上普遍都是淺黃色,年份長的會出現金黃色,外層老化的會出現淡紫色。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瓷器術語,明、清的官窯瓷器,足背皆削得滾圓,以雍正器最典型,足背圓滑光潤,俗稱泥鰍背。康熙以後民窯精品也有泥鰍背。

     封建時代曾以全黃為皇家至尊之色。因此,除宮廷用器,皆不可使用全黃之色。明代黃釉瓷器產生於明代宣德年間,到明代成化、弘治時期達到了最高水平。這種黃釉以鉛為溶劑,以鐵為著色劑,在低溫下燒成。由於黃色嬌嫩欲滴,亦稱“嬌黃”。浙江省博物館編《徐龍珍藏歷代名瓷》收錄一件“明宣德黃釉盤”,極為珍貴。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早由宋朝吉州窯燒製而成名,近代陶藝家能成功複製者如鳳毛麟角。木葉天目係以特定樹種、在特定節氣採摘的樹葉,貼於器物表面入窯高溫燒成,所選樹葉必須耐一千多度高溫考驗,不致過早燒化,而能與釉藥起結晶反應,完整留下生命烙印。

 

 “天目木葉”技藝原名“木葉碗”技藝,起源於金兵犯境北宋時。大批北方工匠南逃至江西吉州後,創造了將真實的樹葉置於碗內,經過一千多度高溫燒制的一種工藝。

  至宋末元初,大批日本和尚到臨安西天目山的禪源寺學佛。“木葉碗”技藝燒製作的瓷茶器,深受日本和尚的青睞,傳入日本後將其技藝改稱為“天目木葉”。元初吉州窯消失後,“天目木葉”製作工藝隨之失傳。目前,日本僅有的4隻“天目茶盞”古品,被日本博物館當國寶珍藏。

          成功的僅有桑樹、楓樹、桂花樹、菩提樹等10余種樹葉。“這些樹葉的共同點是葉酸含量多,便於樹葉的特殊處理。”李正文說,“天目木葉”技藝對燒制溫度要求非常高,上千攝氏度的高溫處理稍有不慎,樹葉就會化為灰燼,多次的試驗後,成功將溫度確定在了1264攝氏度。

 

 123457  6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