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癌症醫學會(ASCO) 使用的臨床指引  2000

  • 針對 嗜中性球低下發燒 (Febrile neutropenia) 的病人,1996年版的指引不建議常規使用G-CSF

  • 唯有針對高危險患者 (例如:肺炎、低血壓、多器官功能不良或黴菌感染) 使用G-CSF 可能是合理的處置, 但是並未被明確地證實其助益。

  • 對於無併發症 (uncomplicated)的 嗜中性球低下發燒患者不建議常規使用G-CSF

    • 何謂 "無併發症"? 定義如下:發燒不超過10天,無肺炎、蜂窩狀組織炎、膿瘍、鼻竇炎、低血壓、多器官功能不良、侵襲性黴菌感染或無法控制的惡性腫瘤。

  • 相反地,若有以下危險因子通常暗示臨床預後不良:絕對中性球數目小於 100/μL,肺炎、低血壓、多器官功能不良、侵襲性黴菌感染或無法控制的惡性腫瘤,可以考慮使用G-CSF

  • 臨床上已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secondary prophylactic G-CSF可以減少後續化學治療療程後發生 嗜中性球低下發燒 的機會。美國癌症醫學會2000年的指引建議若前一次化學治療曾發生過嚴重或延長的neutropenia,在下一個療程時應優先考慮減低劑量,因為使用secondary prophylactic G-CSF以維持化學治療藥物的強度並未被證實可以延長病患的存活。

 

2. 歐洲腫瘤內科醫學會

  •  不建議對嗜中性球低下發燒的病人常規使用G-CSF

  •  但是對於嗜中性球低下發燒 超過天、低血壓、敗血症、肺炎、蜂窩狀組織炎或黴菌感染的高危險患者則建議使用G-CSF做為標準治療

  • 認為當病人因先前的嚴重 Neutropenia而需降低劑量至低於有效劑量或延後化學治療而可能影響治癒率或存活時,secondary prophylactic G-CSF應被視為標準治療。

  • 顆粒白血球細胞刺激因子(G - CSF或GCSF)是一個細胞刺激因子激素。它亦是一種糖蛋白,生長因子或細胞激素。由許多不同的組織產生,從而刺激骨髓產生顆粒白血球和幹細胞。 G – CSF所以刺激骨髓將他們(造血祖幹細胞)釋放到血液。

  • GCSF亦是一種用於化療中常用的藥物。它主要用刺激顆粒白血球的產生,防止化療過程中受到感染或者低白血球等問題。但GCSF作為藥物時,它會出現一些副作用。一般的副作用例如咳嗽、骨痛、嘔吐和血液測試異常等。但當停止使用GCSF時,血液會回復正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ID 的頭像
    DAVID

    中壢高正雄骨科復健診所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